启飞汽车设计汽车设计— 国内专业产品设计培训基地!咨询热线:+86-15923339397

启飞汽车

当前位置:主页 > 干货分享 >

汽车那些事之新中国汽车工业的“ 军师”--孟少农【启飞汽车知识系统分享-国内名人2】

2018-03-30133作者:启飞汽车设计

摘要
 
       孟少农,汽车工程专家,中国汽车工业技术的主要奠基人。
       他是苏联援建一汽时驻苏代表小组的总负责人;
       他先后担任一汽、陕汽、二汽的总工程师,解放、红旗、东风等 中国人所熟知的车型,都是在他的指导下设计定型的;
       成功地领导了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陕西汽车制造厂和东风汽车公司几代产品的研制和开发,培养中国汽车人才和中国汽车工业及汽车工程教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毕生致力于
汽车工业建设事业,他在清华大学创建中国第一个汽车专业;
       他曾是中国汽车行业唯一的学部委员(1994年改称院士),提出过不少对我国汽车工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的观点。
       他曾担任国际汽车工程学会联合会的轮值主席。二汽最初与法国雷诺合作时,孟少农发现对方某一产品的设计有问题,法国人开始非常不服气,傲慢地问谁说的?中方人员答我们孟总说的。法国人听后一言不发,不久雷诺公司便向二汽出具正式的修改说明。

 

 
人物履历

       孟少农(1915.12.12-1988.1.15),原名庆基,湖南
桃源人,汽车工程专家,中国汽车工业技术的主要奠基人。
       1940年(
民国二十九年),西南联大机械系毕业, 同年西南联大招考一批留美公费生。
       1941-1943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系,获硕士学位。
       1943-1944年,美国
福特汽车公司、锤士兰森机器公司实习。
       1944-1946年,美国司蒂贝克汽车公司、美国林登城中国发动机厂任工程师。 
       1946年5月,他乘战后中美通航第一班轮船离开了美国。
       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在清华大学机械系任教开创了汽车专业。
       1953-1965年,第一汽车制造厂副厂长兼副总工程师。
       1978—1988年,第二汽车制造厂副厂长兼总工程师、二汽党委常委、
东风汽车工业联营公司副董事长、二汽咨询委员会主任兼湖北汽车工业学院院长。
       1980当选为
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988年1月15日,逝世于北京。
 
身体力行开辟道路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系的硕士学位,加上曾在世界一流汽车厂的实习经历,使孟少农成为新中国成立之初十分稀少的技术人才,被称为新中国汽车行业足智多谋的“活诸葛”。经他亲手指导设计出来的各种车型,质量都足够过硬。
       解放牌汽车是新中国汽车工业的第一个品牌,承载了千万中国人沉甸甸的希望和无限的自豪,其良好的性能已是家喻户晓, 但很少有老百姓知道这个品牌也承载着孟少农无尽的心血和汗水。为了实现中国汽车工业从无到有的突破,在一汽建厂阶段, 孟少农可谓呕心沥血,他详细写出工厂组织机构、工作制度、工作内容、人员职责等资料,他和产品、工艺、机动、技术等处的 领导干部逐一谈话,讲解要干些什么,怎样组织开展工作进入 调试和生产阶段后,孟少农经常深入施工现场,及时解决处理一 些重大技术问题,如发动机开锅、驾驶室闷热、转向沉重、车架 纵梁易裂等。孟少农和有关设计人员一起,反复研讨,制定改进 方案。经过几年努力,解放牌汽车的性能和质量大大提高。
 
一汽建设

       20世纪50年代末期,为第一汽车制造厂设计、制造“东风”牌轿车和“红旗”牌高级轿车作出了重要贡献。1971年针对陕西汽车厂的产品发展问题,大胆改革设计,大力组织攻关,使延安250军用越野车于1973年通过国家定型,从而投入生产。在他的主持下,仅用了9个月,就攻克64项产品重大质量关键,使“东风”车以其马力大、速度快、性能好、耗油省、轻便灵活等优良性能。

 

 
 

       中国人设计制造的第一辆轿车,也是而今中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汽车一汽红旗轿车,也是在孟少农的指导下定型的。
       上世纪60年代初,一汽按照苏联吉尔157车型的图纸,试制出两批军用越野车,但存在不少质量问题,无法正式投产。孟少农组织人员到部队调查,集合有关人员讨论改进方案,亲自参与审定整车、各个总成设计结构和图纸,经常到图桌旁指导工作。在他的率领下,车子很快便正式投产,而且质量很好。
       陕汽生产的第一 辆军用越野车一一“延 安250”刚造出来的时 候,存在可靠性较差及动力性不足的严重问题,孟少农这位“汽车军师’被请到陕汽后,花了将近6年时间指导 “延安250”进行改进。此车于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科技成果奖。后来,在同吨位三 种越野车的竞争中,该车名列榜首。
 
二汽攻克难关奠定基础

  孟少农是二汽独自开发研制EQ6110型柴油机和EQ6105型汽油机的主持者。这两种发动机的主要参数均由他提出。EQ6110功率为160马力,EQ6105功率为165马力。其特点是寿命长,好制造,很适合中国生产、工艺、制造水平。国家鉴定认为:该机设计紧凑,外形美观,结构参数合理,各项性能指标达到设计要求,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国外内燃机设计权威林慰梓与MOSS评价为“处于国际中上水平”。其中6105汽油机通过与英国里卡图公司合作改进,供三吨半越野车用,取得圆满成功。EQ6110型柴油机主要用于8吨以上载重车。
       1978年,多年吃国家“救济粮”的二汽准备打翻身仗,由军车向民用车转型,孟少农这位“活诸葛”被请来,担任产品设 计改进攻关的总指挥,他把这次转型喻为4‘背水一战”,组织起 16个攻关队,夜以继日地鏖战,解决了 64项主要问题,实现车 子一次试制成功。新出产的东风车一扫过去“看起来龇牙咧嘴, 走起来摇头摆尾,停下来漏油漏水”的旧貌,以马力大、速度快、 耗油低、轻便灵活、视线开阔等先进性能而受欢迎。特别在对越 自卫反击战中,东风车大显神威,被广大指战员赞为4‘英雄车”、 “功臣车”。东风车试制成功的当年,多年靠4‘救济粮”度日的二 汽即扭亏为盈,由此出现兴旺发达局面。
       二汽技术中心的几位工程师,对孟少农赞不绝口,因为孟少农对汽车生产各道工序的了解、对前沿科技的了解是无人可及的,孟少农可以回答技术中心所有技术人员的问题,他提供的数 据往往比技术人员算了几天的都准确。
       为提高解放牌汽车的马力(原设计为95马力)和其他性能 问题,孟少农积极组织开发直列顶置汽门发动机(6102型)来 代替老解放车的发动机,并亲自参与设计、试制和试验。该机开发工作搞得很出色,一次试验成功。这种性能先进的发动机,后 经改进成为二汽EQ140型东风车的发动机,使东风车以马力大、 跑得快而闻名全国。
       孟少农还大大推动了我国柴油机的开发。在一汽时,在国 家科委的支持下,他组织研制120系列V8柴油机,并亲自参与 和指导该机设计。1964年,试制出样品,样机一次试验成功, 鉴定合格,成为一汽第一个汽车发动机产品储备在陕汽时,孟 少农还主持了对陕汽‘延安250’樾野车的发动机改进工作,把 该机冲程由140毫米加大到150毫米。更改冲程所带来的一系 列具体技术问题,他也周密细致地考虑到并解决了。后来的生 产实践证明,修改设计十分成功。此发动机在1978年获全国机 械工业科学大会科技奖。

 

 
 

       在孟少农的主持下,二汽独自开发研制出EQ6110型柴油机 和EQ6105型汽油机,发动机的主要参数均由他提出,这两款发 动机有两大优点一是寿命长,二是好制造,很适合我国生产、 工艺、制造水平。
 
口授笔耕,高瞻远瞩
 
       孟少农重视技术,也很看重技术人才的培养,他一生诲人不倦,走到哪里就把掊训班带到那里,亲自编写讲义、授课,一旦有条件就组建设计中心储备人才。他曾说“先进的技术成果, 我们可以用金钱买到,而在这些成果后面的理论、方法、数据……是不易买到的。因此,我们要把重点放在培养我们自己 发展技术成果的本领方面。”
       在汽车工业筹备组时,他为集结到一起的技术人才讲课,开办实验室一汽建厂初期,他告诉到苏联实习的人员到苏联后该学什么、怎么学、学回来干什么。孟少农对一汽产品处同志 多次说“我国汽车工业需要大发展,技术工作要走在前头,要有准备,要学会自己走路。”
在他的倡议下,一汽与地方合作创办起我国唯一的一所汽车、拖拉机学院(后改为吉林工业大学),培养高级汽车工业人才。
       上世纪50年代初和二汽筹建者交流时,孟少农指出苏联援 建一汽的一个不足之处没有设计研究开发中心。建议以后二汽建研究中心,培养人才。后来到二汽,他不但领导改组二汽 产品设计处和工艺研究所,建立一个以产品开发为核心,融材料、工艺、基础技术于一体,具有强大开发能力的技术中心,还创办了湖北汽车工业学院,亲任院长。
       孟少农晚年是在口授笔耕、培育后人中度过的。虽然他健 康情况一直欠佳,经常住院治病,然而他在最后3年中,从未因 病停止过给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学生讲课,他常常挂完吊瓶,就 去教室讲课。孟少农还提出不少对我国汽车工业影响深远的精辟见解。
       1965年,二汽开始筹建时,筹备组领导人铙斌和他一起研 究二汽建设问题,他就大胆提出:二汽建设不能照搬一汽模式, 要闯出新路,产量要大,品种要多,设备要新,技术要先进,生产要专业化。铙斌采纳了他的建议,作为建厂方针的重要内容。
       孟少农是提出小轿车开发的第一人。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 期,他就提出一汽开发小轿车的设想。甚至在1957年患病住院期间,他仍在病房里绘草图,并请设计专家吴敬业、刘炳南、史 汝楫等人去病房探讨研究。在二汽,他多次谈及开发轿车和轻型 车的设想,说“造卡车是小学水平,造轻型车是中学水平,造 轿车是大学水平。国外的经验是小厂搞大车,而大厂搞小车,我 们也应当这样干。”
       孟少农总结世界汽车的发展规律世界汽车发展一般规律 是3年一小改,8至10年一换型。大多数先进国家是前一代产品 在生产改进,下一代产品在设计室、试车场里发展成熟并进行生 产准备第三代产品则在造型室、在研究部门和人们的脑海里逐 步酝酿成型。据此,他明确指出:“产品发展要设计一代,改进 一代,预研一代。”
       在陕汽5吨越野车研制过程中,他就提出“一个工厂光靠 生产军车是不行的,必须开发一个当家的民用品牌汽车。”10年 后,原陕汽革委会主任陈子良十分感慨地说“陕汽当时如果沿 着老孟的路走下去就好了,把160车(民用车)搞上去,陕汽就 不会这么困难!”
       孟少农一生都梦想着小轿车进入普通家庭,他曾说过“汽 车产量不超过100万辆,小轿车不进入家庭,死不瞑目!”
 
少立志一生追求

       孟少农1915年出生于北京。他祖籍湖南桃源,那里的桃花 源原是潇湘八景之一,集陶潜文化、秦楚文化、道教文化于一体。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尽管孟少农的童年是在北京度过的,但他身上仍体现出传统文化的深厚影响:既有感时忧国、壮怀激烈的 秦楚志士之风,又有淡泊超然、宽厚平和的道家风范。
       孟少农年少时因为贪玩报考中学落榜,这次失利对他是个很 大打击,他从此发奋努力,第二年以全省第一的成绩考进长沙市 一中,之后又以第一名毕业。孟少农一生都牢记着这个挫折,并 用它来教育子女。
       中学时代受当时社会上‘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孟少农的 人生道路选择发生了重大转变。他本来爱好文学,后弃文学工,考 入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两年后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军大举侵华, 北京陷落,清华迁入长沙。当时国民党政府的一个部队需要技术 人才,学校决定由机械系一名教授带领3)多名学生,编成技术学员队,到金井交通辎重学校学习。学习期间,孟少农对汽车产生 浓厚兴趣。就在这一段时间里,22岁的孟少农立下了一项宏大志愿: 建设中国自己的汽车工业。自此之后,他人生的每一步都在为实 现这个梦想努力,所到的任何地方都与汽车息息相关。
       1940年,孟少农以出色的成绩考取留美公费生,进入著名 的麻省理工学院机械系深造。三个学期后,他便获得硕士学位, 如果再读两年就可获得博士学位。但他认为读博士学位只能学一 两门学科,所得知识面较窄,作用不大。他想掌握整个汽车设计、 制造技术,以便回国后为祖国创建汽车工业,于是,他放弃许多 人梦寐以求的博士学位,走出课堂到工厂学习。
        1943年到1946年5月,孟少农先后在美国福特汽车公司、 锤上兰森机器公司、司蒂贝克汽车公司、林登城中国发动机厂任 技术员和工程师,学习考察汽车、发动机的产品、工艺、工具、 机械加工和汽车工厂设计等方面的理论。因学习、工作极为严谨 认真、成绩突出,福特等几家公司很器重他,愿正式聘用他,答 应提供优厚的研究条件和生活待遇。然而,为了学到更多的实际 知识,孟少农拒绝了厂方的正式任职聘请,宁可当实习生从一个 工厂转到另一个工厂。
       孟少农听到日本投降的消息后,欣喜欲狂。1946年,他收拾行装,携带几箱子书籍资料,乘坐航轮满腔热忱地回到祖国。 然而迎接他的是持枪的大兵,他们没收了孟少农两只装书的大箱 子。孟少农回到母校,在机械工程系任教。他是系内第一位汽车 专家,开出了多年没能开出的汽车工程学课程。当时清华大学刚 迁回北京,经费十分困难,孟少农千方百计恢复充实了汽车实验 室。经过他的努力,汽车工程的教学有了很大的进展。
       身处进步力量聚集的学校,一向感时忧国的孟少农很快认 识到“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道路均走不通,开始接受共 产党的进步思想和主张。1947年7月,他毅然参加了中国共产 党,次年又抛弃众人艳羡的大学教授一职,奔赴解放区参加革命 工作,成为一名普通的革命战士。
       解放后,新中国首先重点建设汽车工业,一直心怀建设中国 自己的汽车工业梦想的孟少农,终于有机会实现平生抱负。此后就在这一段时间里,22岁的孟少农立下了一项宏大志愿: 建设中国自己的汽车工业。自此之后,他人生的每一步都在为实 现这个梦想努力,所到的任何地方都与汽车息息相关。
       在辎重学校学习半年后师生们返校,辎重学校要成立研究 室,指定把孟少农留下。不久,他发现所谓的研究室只是个空招 牌,毫无研究条件,便回到设在昆明的西南联大完成了学业。
       1940年,孟少农以出色的成绩考取留美公费生,进入著名 的麻省理工学院机械系深造。三个学期后,他便获得硕士学位, 如果再读两年就可获得博士学位。但他认为读博士学位只能学一 两门学科,所得知识面较窄,作用不大。他想掌握整个汽车设计、 制造技术,以便回国后为祖国创建汽车工业,于是,他放弃许多 人梦寐以求的博士学位,走出课堂到工厂学习。
       1943年到1946年5月,孟少农先后在美国福特汽车公司、 锤上兰森机器公司、司蒂贝克汽车公司、林登城中国发动机厂任 技术员和工程师,学习考察汽车、发动机的产品、工艺、工具、 机械加工和汽车工厂设计等方面的理论。因学习、工作极为严谨 认真、成绩突出,福特等几家公司很器重他,愿正式聘用他,答 应提供优厚的研究条件和生活待遇。然而,为了学到更多的实际 知识,孟少农拒绝了厂方的正式任职聘请,宁可当实习生从一个 工厂转到另一个工厂。
       孟少农听到日本投降的消息后,欣喜欲狂。1946年,他收 拾行装,携带几箱子书籍资料,乘坐航轮满腔热忱地回到祖国。 然而迎接他的是持枪的大兵,他们没收了孟少农两只装书的大箱 子。孟少农回到母校,在机械工程系任教。他是系内第一位汽车 专家,开出了多年没能开出的汽车工程学课程。当时清华大学刚 迁回北京,经费十分困难,孟少农千方百计恢复充实了汽车实验 室。经过他的努力,汽车工程的教学有了很大的进展。
       解放后,新中国首先重点建设汽车工业,一直心怀建设中国 自己的汽车工业梦想的孟少农,终于有机会实现平生抱负。此后几十年间,除了“文革’初期几年被迫停止工作外,孟少农一直 工作在汽车工业的第一线,全心全意地做技术指导员工作:先在 长春一汽干了15个春秋“文革’期间在陕汽干了 7年“文革” 结束后在二汽干了整整10年。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汽车工业异常落后,有人形容国内大 街上的车子时这样说一去二三里,抛锚四五回,摇车六七次,八 九十人推。尽管如此,孟少农仍在抗战胜利后,以最快的速度回 国。在新中国成立后,他还不断介绍自己的同学朋友到汽车工业 筹备组来充实力量。在“陕汽”时条件极其艰苦,女儿去看他时, 屋里冷得伸不出手,夜里盖三床被子也不暖和,但他却把全家的 户口迁到了陕西,这在当时援建陕汽的全体人员中屈指可数。
       在女儿眼中,只为汽车动心的父亲没有丝毫刻板学究之气, 正相反,孟少农在女儿心中是一个极其乐观大度的人,哪怕千钧 压力在头顶,他也能保持着乐呵呵的良好心态同时,他还是一 个很会享受生活的人,爱好广泛,喜欢钓鱼、照相、集邮、下围 棋、听古典音乐。他最大的爱好是收集碑帖,有空就去逛旧书店, 每当发现一本好帖,就会很兴奋地将碑帖的来源、出处对自己的 女儿一一道来。
       在女儿眼里,父亲还是个爱吃会做的美食家,他会做可口的 西餐,在长春时曾用铁皮做了一个小烤箱,在煤气炉上烤通心 粉。他喜欢吃零食,在他办公桌的每个抽屉里都能找到一些零 食。“文革”中,孟少农由受人尊敬的专家被打成“反革命”,不 时写检查,但他依旧心平如镜。后来下放江西干校劳动插秧的时 候,他发现一步一退的动作很有趣,还调侃道“六根青茎方为 稻,退步原来是向前!”
       1988年,为中国汽车工业的崛起奉献了毕生精力的孟少农 病逝,为緬怀这位学识人品均令人敬仰的‘军师”,国家科委提 议,为他铸就两尊半身铜像,分别放在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和武汉汽车工业学院内,孟少农将以这样的方式默默关注中国汽车工业。

 


学习 启飞课程


让启飞为你的未来助力!

热门课程

CONTATC

重庆市渝中区中华路1号LG层LG13号81#

15923339397

2248511017

qifei1899

微信二维码

Copyright © 2002-2018 重庆启飞汽车设计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渝ICP备18000729号 电话:15923339397

咨询热线:
15923339397
客服QQ:
224851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