轿车工业具有明显的技术密集、 资金密集、综合性能及附加值高、经济效益好的特点,轿车工业与社会生产的关联程度很大,围绕轿车生产的发展可以带动大量的零部件生产企业以
及原材料工业,对整个社会经济有巨大的带动作用。据估计,零部件的价值占- -辆轿车的2/ 3以上。轿车是高附加值产品,产品加工深度大、增值多,劳动生产率高于其它产品,轿车的国际市场己超过1000多亿美元。
高分子材料的出现,塑料制品的快速发展,为汽车减轻重量、降低成本以及减小能量消耗开辟了--条新的途径。无论是汽车内饰件还是外装件,塑料制品在现代轿车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从通用的PP、ABS树脂到高科技含量的POM、PEEK,汽车上所应用的树脂种类也越来越多。这是挑战也是机遇。
减轻轿车重量的措施之一就是提高塑料制品在轿车上的应用。如今,已有越来越多的塑料零部件取代了金属制品而出现在汽车上,甚至全塑轿车也已经走到人们的面前。例如,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土星汽车,其车身和车架均采用了新型的增强塑料;德国尼奥普兰公司的全塑壳大型轿车的质量只有普通轿车的43%,可节省燃料20%~30%。据介绍,它的一辆试验车曾横穿撒哈拉沙漠,能耐70°C的高温,并且,在与4lkm/h时速的载货汽车相撞时,驾驶员和乘客均无损伤。
聚丙烯主要被用来制造大型的汽车零件,如保险杠、金属保险杠的盖板、车门袋、车轮罩、通风系统管道、整流罩转向柱饰面、驾驶室侧柱等。除此之外,聚丙烯还被大量用来制造壳体零件,如风扇、齿轮传动和带轮传动装置的外罩、蓄电池底板等。
塑料玻璃(聚酪胶片)主要被用来制造车身板和散热器带窗孔的前板,今后在承重零件的生产中(载重车的悬挂、底盘、车架、钢板弹簧)也将会大量采用塑料玻璃。
ABS (苯Z烯-丁二烯-丙烯腈)共聚物是汽车工业中应用最广泛的塑料之一,其优点是外观好、力学性能好,但价格较贵。这种材料被广泛用来制造汽车仪表板及其元件、转向柱外套、扶手、照明设备、测量仪外罩、抗冲击板、车门护板、前保险杠隔栅等。
现代轿车内装塑料制品
目前,汽车制造商在汽车内饰方面追求的是进一.步提高汽车内部空间的舒适性、安全性和装饰性,并向高级化方向发展。这种高级化体现在采用多种性能各异的材料,使车内所有表
面软饰化(纤维织物、真皮革、植毛)并力求美化(花纹深粗、木纹、颜色匹配)。
现在, 软饰表面材料可以与内部吸音吸振材料和骨架材料一 起复合成车内顶棚、豪华仪表板、方向盘、座椅等。当然,这种发展趋势实际上是与材料的再生利用、降低成本相矛盾的,因此,开发出既满足内饰高级化、软饰化、个性化,又满足轻量化、低成本、材料再生利用要求的内饰用新材料是当务之急。目前,汽车设计部门和内饰制造商们正在不断选择新型的内饰材料和成型工艺,以保证在不增加费用的情况下逐步满足汽车舒适性和安全性方面的要求。
聚丙烯由 于价格低而迅速在美国汽车上得到广泛应用。例如,克莱斯勒公司在有的车上(Neon)全部使用了由聚丙烯制成的内饰件。此外,戴-克公司(NS)、通用公司(M和APV)、福特公司( Windstar和Villager)等车型也都采用聚丙烯替代ABS制作内饰件。当然,由于ABS强度高、刚性好、耐高温、易于将装饰材料和软质表面粘结在一起,因而仍是主要的内饰材
料之一。目前,许多公司,如GE高新材料集团、陶氏化学公司正在推出新型的ABS以降低成本。
1塑料仪表板
仪表板的发展趋势永远 是容易装配且容易拆卸,而在选材上,则必须能够满足设计要求并且具有可回收性,尽量做到美观、低成本。针对这-发展趋势,热塑性塑料仪表板和单一品种塑料的仪表板是一个发展方向。例如,奥迪A8的仪表面板由PC/ ABS共混材料或PPO共混材料制造。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和美国福特汽车公司使用PPO制造的仪表面板具有低成本、较好的振动阻尼和易于再生利用的优点,使PPO成为未来汽车仪表面板的首选材料。
2车内顶棚
目前轿车顶棚一- 般为玻璃纤维+发泡聚氨酯+表面装饰织物等多种材料复合加工而成,货车一般采用表面附有人造革或纤维织物的泡沫片材粘贴型顶棚。考虑到功能要求以及回收利
用的要求,未来车内顶棚的发展趋势是骨架、吸音、隔热和表皮材料尽量由同种材料构成,或者使用不需分离而直接一次性回收使用的增强复合材料。
3门立柱装饰板
门立柱装饰板材料常用PP和PPO。考虑到材料成本,将来高流动、高刚性、抗冲击性良好的PP材料具有一定的优势。门立柱装饰板表面色泽必须与车内整体颜色匹配,要求防静电、
耐擦伤、美观,因此采用聚丙烯板材与表面装饰材料一体真空成形或热压成形的生产技术能够满足小批量的轿车生产。
感谢大家对启飞汽车设计支持,现添加启飞汽车设计官网微信qifei1799。提“老杨”即可获得关于:车身、内外饰、底盘、总布置、整车CAE、catia参数化、catia、产品设计(家电、医疗器械、通信设备)、四大工艺、整车逆向开发、造型、模具设计、新能源三电 等相关领域等核心资料。
